最新新闻:

“城市”有效调控、有序复苏政策如何走好“平衡木”?

时间:2023-03-09 08:10:44来源:新京报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新京报的《有效调控、有序复苏政策如何走好“平衡木”?》。

张波

贾康

房地产市场走过至暗的2022年,2023年开年迎来了复苏。历经冰火两重天之后,如何有序复苏,又应如何监管以避免重蹈覆辙,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3月5日,新京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10小时直播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专场中,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参与探讨:在激活楼市、刺激住房消费的同时,如何防止投机行为?在调控政策尺度上,又应如何把控与平衡?

这一轮政策优化是“啃硬骨头”

接下来地方政府会在辖区之内考虑出台一些支持配套政策,各个地方不应是一个套路,而是要有定制化解决方案。

新京报:自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性的政策频繁推出,政策工具箱还有哪些工具可用?

贾康: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房地产政策“暖风”频吹对接到操作层面来看,前段时间,央行和相关金融管理机构推出的“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以及规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接下来,地方政府会按照中央要求的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在辖区之内考虑出台一些支持配套政策。各个地方不应是一个套路,而是要有定制化解决方案。

现在来看,市场冰火两重天格局早已形成,在“火”的一边,虽然政策不会再大力支持升温,但一段时间内在投融资支持之下,仍将进一步地回暖。而且在综合效应上,这会带动“冰”的城市也有所回暖。

另一个判断是,各地政府在政策优化过程中、在对中央大的指导方针贯彻中,是要建立更健康的发展模式。这一定不能简单照搬某个固定的方案。政府一定要特别关注低收入阶层住有所居的公租房、保障房的有效供给,更加努力地托好社会政策底线,同时通盘优化辖区内的多层次有效供给方案。实现房地产政策优化,也不能是简单化的完全放松。

众所周知,前几轮全国房地产调控中,不论热、冷都很“难受”,地方政府焦虑,老百姓(603883)不满意,出现“过山车”、“打摆子”式的起伏。怎么进行标本兼治?这一轮调控政策的优化一定要跟“啃硬骨头”的改革融为一体,打造长效机制,不同的地方当然会有不同的特点;配套改革方面,中央也会给予一些指导。

可以看到,在中央强调推进共同富裕的导向下,特别注意启动基础性制度建设,这里面,除了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双轨统筹制度改革、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双轨统筹改革等的配套改革优化之外,还必须有很多人听了皱眉头的不动产保有环节(包括消费性住房的持有环节)也要考虑税收调节,进行从无到有的房地产税制度建设。

用市场化经济手段遏制投机

现在所说的“房住不炒”是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多的是应考虑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比如房地产税。

新京报:“房住不炒”一直是房地产的主基调,在激活楼市、刺激住房消费的同时,如何防止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调控政策尺度上,如何把控与平衡?

贾康:对于短期投机想谋取暴利的行为,在中国社会讨论多年,前些年的调控主要侧重于以行政手段遏制炒作。而今后的方向,应以积极运用市场化经济手段调控为主,置换、替代行政手段。

在“房住不炒”大政方针下,房地产必须是在双轨统筹的格局中由政府牵头、托好保障轨的底,然后考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主要适用于商品房市场。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背后,则是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在考虑形成保障房的有效供给、托好底之后,在统一市场上维护规则公正,实现要素流动中的公平竞争。

对于如何遏制商品房市场中的短期炒作行为,不得不提炒房团案例。炒房团制造了市场上的泡沫化,使有效供给不能配置到位,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牟取暴利的特殊“竞争场”,最终是政府以限购、限贷、限价的调控方式,使得炒房团基本上没有操作空间,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伤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如果总结行政性手段遏制投机行为的副作用,不能忽视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制定所谓参考价、指导价,实际上是行政性的限价,不按规定执行就网签不了,造成了很多的市场“扭曲”和买卖双方的不便,以及不得已暗中通过补充协议实现交易。

现在所说的“房住不炒”是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多的是应考虑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这就要说到房地产税。

持有环节有了税负以后,想用炒房的方式来牟利的话,就不得不考虑持有成本的问题。比如说炒房团拿到多套房后,想出手,由于有税收调节因素,市场上供需态势改变了,原来可以接盘的人改变了取向,导致房子出不了手,而炒房团每年还要承担税负,就一定会收敛炒房的规模,调整自己的炒房行为。

与此同时,税收调节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开发商拿地以后,整体的供房结构会更多考虑提供一些中小户型,以后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会从实惠考虑,不再热衷买大户型,而是倾向于购买实惠的中小户型,这样一来又带动了土地供给满足需求时的集约化,进而还带来了整个市场的“沉稳”,使更多中小户型实际形成有效供给。这也将带来发展方式上适应转变要求等一系列好处。

至于房地产税,还有优化收入分配、打造地方税体系、催生公众参与法治化民主化的意识与机制的作用,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是改革将产生的正面效应。

总体来看,在这一轮调控中,需要在综合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把土地的开发与土地制度改革,与住房双轨制先匹配起来,再加上商业性金融和制度性金融双轨统筹,以及再配上中高端以上的住房持有环节,推动必要的税收调节制度机制建设。

保交付的同时更要关注交付质量

从长期来看,更倾向于更好地加强预售资金的监管,但并不是把钱卡死,而是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监管。

新京报:去年房地产出现了烂尾、停工事件,这对于购房者心态影响很大,目前他们最担心的是买房而不能如期交付,应如何从源头上防止烂尾现象发生?

张波:短期来看,本身就在做的方法是,一些楼盘从房企中剥离出来,不能在房企出问题之后,把所有涉及该房企的项目都列入到一个风险的池子里。此外,地方的基金是不是能够快速落实,没有金融侧的支持很难有效地推进,而政策性的银行贷款要重点支持难以交付的项目,并不能因为这个项目的企业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项目没有办法施工交付,烂尾楼事件表面看是房地产的事情,核心是稳定民生的事情。

从长期来看,更倾向于更好地加强预售资金的监管,但并不是把钱卡死,而是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监管。比如有些地方跟银行进行合作,如果符合相应的标准,银行可以提供相应的保函,通过这个方式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应用。对预售资金灵活地监管,能够在保障预售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给出更加灵活的一个控制节奏。

可以看到,去年出现了供给侧的一些政策,是对房企层面的优化,去解决烂尾的问题;而今年烂尾楼包括逾期交付的项目,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循环,在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市场的资金回流,房企资金面压力就会非常小了。

房企的预售资金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做到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一批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后来又产生新的问题,所以要从市场和制度方面去解决,防止烂尾比较重要。

事实上,除了交付之外,我们还要重点关注交付的质量,有些房子虽然按照期限如期交付,但需要注意交付的质量会不会涉及偷工减料,比如原来承诺的绿化、装修标准有没有达到。

需要完善有一定保障性监管的预售制

如果说预售制不能够做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否定,那么监管体系应当能够有把握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新京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监管一直是重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那么对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提出什么要求?

贾康:在讨论资金监管体系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包括对正面和反面的经验进行剖析,比如断供、烂尾背后,预售制链条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本来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设计,怎么会出现断掉以后的危机局面。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央非常明确地给出了“保交楼”三个字的指导方针,随着地方政府介入,要保自己辖区的一方平安。

值得反思的是,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还是需要有一定保障性监管的预售制,这样更符合以融资支持、更快更好地形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住有所居的有效供给条件。

如果说预售制不能够做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否定,那么监管体系,应当能够对应预售制继续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存在,而有把握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新京报:目前市场上出现呼吁取消预售制度的声音,全面实行“所见即所得”的现房制度是否可行?

张波:可以看到,今年现房是作为试点来推行的,比如在河南等省份试点推进,试点推进是比较好的方式,符合相关条件的城市和区域可以去推。目前浙江很多城市现房销售占比仅为超过10%,东北可能达到30%,现房消费占比较大的城市,推进的节奏或者推进的力度可能更大一些。

如果目前全面推现房制度不可行,也没有相应的市场基础,那么强行推进造成的后果也会非常严重。整体来看,现房的推进,也要结合开发商的实际情况,在当下如果全面推进现房,最大的问题在于,今年土地成交的金额,还会出现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热点问答

房贷利率是否有下降可能?

首套房贷利率再调整空间已很小

新京报:为了支持合理性住房需求,房贷利率持续出现了下降。对于“卖一买一”的改善性购房,房贷利率是否会有下降的可能?

张波:单一从房贷利率的下降本身来看,尤其是首套房,再调整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改善性的购房需求,尤其是置换性的改善,卖一买一,只要贷过款,哪怕是之前贷过款但卖掉了,手里没有房,在很多城市也是按照二套房对待,政策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不仅没有利率优惠,还要在4.3%的基础上进行相应上浮;建议对改善性、置换性的需求给予优惠,市场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但与此同时,也要分区域来看。像已经回暖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还是要相对谨慎一些。因为在已经“热”的情况下,如果再在利率方面有较大的动作,会对市场的稳定性形成一些干扰因素。但是对于一些市场尚未恢复、还处于相对底部阶段的区域,利率的调整结合各项政策的拉动,才能对市场形成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

热点城市自住购房者建议入市

新京报:目前以一二线城市为代表的热点楼市已进入“小阳春”,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部分城市的土地市场也“热”起来了,这样的“热”能持续下去吗?

张波:目前,市场的“热”包括两类,一类是春节前后,一些地方线上找房的热度都有明显增长,其原因是很多人返乡置业,这在省会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在2月份,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热度没有持续,这也印证了一点,今年市场的复苏其实有一定分化,并不是全面、快速、整体复苏。

另一类是一二线城市的“小阳春”的确已经来了。比如,上海2月份二手房成交量达到近十个月以来成交的高点。相对来看,二手房的成交量更加市场化,而新房跟市场的供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城市虽然有一些放量,但是从实际的成交价格来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

还可以关注到,杭州、苏州、北京都是土地市场较热的一二线城市,从土地市场的实际成交可以很清晰看到一二线城市已经开始启动,逐步向外围扩展,而三四线城市实际的热度回升包括市场量价反转还会晚一点,有些甚至会在下半年出现。

新京报:目前是不是买房时机,对今年部分区域楼市的复苏,部分人担心房价会上涨,您的预判是什么?

张波:房地产整体复苏是比较确定的大概率事件,但是由于各个城市的分化,各地市场复苏的节奏会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

部分热点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苏州、南京,这些地方的自住购房者,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入市点位。虽然不会出现明显的房价上涨,但是现在你可能选择面广。尤其是二手房,如果等到市场再明朗一些,购房者增多,选择性也会减少。

而在非热点城市买房,比如一些三四线城市,现在不是去等,而是要做好功课,详细了解意向区域、楼盘。

总体来看,在“小阳春”已经出现的部分城市,是适合自住性购房人群入市的时机。而对于投资,尤其是投机性需求,不建议过多涉猎。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好了,关于有效调控、有序复苏政策如何走好“平衡木”?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