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制造业”广东求索“制造业立省”,用“空间革命”激活实体经济

时间:2022-11-21 11:10:3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的《广东求索“制造业立省”,用“空间革命”激活实体经济》。

作 者丨梁施婷,实习生李牧云

编 辑丨李振

图 源丨图虫

11月16日,深圳市政府透露,深圳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向社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无独有偶,广州、珠海、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珠三角城市,近年来都提出了“制造业立市”“产业优先”等相关表述。

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背景下,广东也将制造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制造业立省”,并高规格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部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一系列举措释放的信号意味明显。2021年公布的一份权威信息显示,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从2006年的32.5%下降至2019年的27%。制造业比重下降不仅会拖累经济增长,还有可能削弱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受访专家看来,如此背景下,广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制造业立省”,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住制造业基本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谋划布局以及制造产业有序转移破解均衡发展问题,将产生积极意义。

聚焦制造业“各出奇招”

广东“制造业立省”思路清晰——不着眼于规模,而是重质量。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实力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深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土地面积最小,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却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3.07万亿元的GDP。因此,土地空间成为一直制约深圳发展的最大瓶颈。

深圳为提高自身工业用地的最大利用率,最早探索出“工业上楼”模式。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工业上楼”模式虽好,背后却有着高昂的成本代价。

日常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本约为2000-3000元,而工业上楼后的成本将是9000元/平方米,尤其是地下管廊的投资,比修一条地铁还要昂贵。深圳花费如此高昂的成本,为的是夯实制造业“根基”,实现“制造强市”目标。

今年初,广州首次提出“制造业立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

广州在积极推进“两业融合”,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形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例如,广州通过引入广汽比亚迪(002594)新能源客车、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智能业务总部、小米科技华南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全市汽车、高端装备、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升级;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从无到有到大”,广州的制造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汽车产业为例,该产业已发展成为广州工业第一支柱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6118亿元。依托于成熟的汽车制造业基础,广州发力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快速汇聚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阿波罗等一批头部企业,催生出小鹏汽车、广汽埃安、合创汽车等明星企业,引领了新一轮产业竞争。

除此之外,佛山、东莞等制造业重镇也分别提出,打造“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与“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佛山在一年前密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佛山今年还提出,未来5年,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规模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80%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佛山9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已有超3000家企业开启了数智化转型之路。

东莞则提出,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加快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产业不断壮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亮眼,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1%。

珠江西岸的各城市也纷纷提出以坚持制造业为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珠海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江门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中山坚持“制造业强市”。

“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产业,凭借制造业的优势,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消费也会提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疫情之后,工业的承压能力远远超过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找出腾挪空间的“双赢”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珠三角各市,土地供需矛盾越见明显。其中,深圳、东莞、佛山的土地开发强度都已超过国际公认的30%警戒线。

深圳之所以通过探索“工业上楼”腾挪空间,主要是为了支撑自身更好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深圳此前提出,“20+8”(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8个未来产业)的产业发展蓝图,并设立了“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的目标。

广州也大抵如此。近年来,广州为制造业升级需求腾挪空间,划定了总规模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这些产业地块,一半以上是为了满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的需求。

“很多人可能会有误解,高科技产业不需要制造业。但实际上,高新科技产业恰恰是需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兴产业,但载体是制造业;生命科学健康是高科技,但仪器制造也是制造业。高新科技能够应用到生活之中的,是需要制造业当载体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有了足够的空间供给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城市的产业韧性和发展潜力更强劲。以广州为例,其2021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65%,广州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8231.97亿元,同比增速高达8.1%。

在土地资源的紧张的珠三角,各个城市都在探索如何增加土地空间。以深圳为代表的“工业上楼”模式,推行至今已经复制到全国多个城市;佛山则探索出“村级工业园改造”方式,整合土地资源招引重大项目落地;珠海则通过打造大型产业集聚区,腾挪出更多空间,容纳软件设计、互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侧重发展高端制造业为主不同,江门、中山、肇庆、清远等城市提出以产业合作园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

据林江观察,产业有序转移是当前广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联系愈发紧密,空间对于产业转移的限制正逐渐缩小。不少广深外溢出的制造业选择落地江门、中山等地;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产业,也逐步向粤东、粤西地区转移。”

珠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已经从淘汰落后产业,转向为粤东、粤西提供制造业解决方案。林江以玩具产业举例,珠三角的玩具生产环节大多已经搬到粤东,但属于创意产业的设计环节还保留在珠三角。“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帮助下,在广州的写字楼里也可以知道汕头工厂的运行情况,并且及时指导。”林江说。

但也正是得益于此,广东尝试找出破解均衡发展问题的“双赢”举措: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谋划布局;另一方面,非珠三角地区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而推动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的实体经济获得了均衡发展。

E N D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吴梓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好了,关于广东求索“制造业立省”,用“空间革命”激活实体经济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