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融资”评论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助力经济持续恢复

时间:2023-01-13 08:10:1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评论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助力经济持续恢复》。

日前,央行公布2022年12月份金融统计数据。12月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万亿元,同比少增1.0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元,表外融资三项(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1418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减少2709亿元,政府债券增加2781亿元,企业债券与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分别少增4876亿与8893亿元。

从12月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债以及政府债融资规模的大幅少增,是导致社融增量同比少增的重要原因。企业债融资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12月因政策调整以及理财产品赎回导致债券市场出现超调,不少债券停发,一级市场保持观望情绪;二是市场对来年经济增长预期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立场有所回调,导致中长期利率中枢上移。同时,由于临近年底,本年度政府债发行已经基本完毕,为严格预算执行与财经纪律,政府债融资相应减少。但值得关注的是,表外融资却同比少减4970亿元,表明非标融资仍旧是正常信贷渠道之外的重要补充。可以预计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影子银行体系对稳定社融增量以及改善重要行业和企业现金流方面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尽管企业债以及政府债少增对社融造成一定拖累,然而12月中长期信贷却意外大幅增长,对稳定社融以及促成一季度信贷出现“开门红”提供了显著的边际动能。数据显示,12月企业新增人民币贷款12637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2110亿元,同比多增8717亿元。中长期信贷的边际大幅改善,一是由于前期出台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二是债券融资减少情况下信贷的融资边际替代作用大幅上升所导致。从积极角度来看,中长期信贷的边际大幅改善是企业资产负债加速修复以及预期回稳同时融资需求改善的重要表征。从周期的角度看,金融数据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中长期信贷的回升或将预示今年企业经营与投资状况的好转。

去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低于2021年全年10.3%的水平,总体来看,去年社融整体增长不够理想,今年仍需要信贷、债券以及股权“三支箭”共同发力,全力保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促进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深度调整已是势在必行。数据显示,去年信贷占社融整体比重已达61.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债券占比仅为9%,尚不足十分之一,表明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在结构调整方面依旧大有可为。信贷额度和发放计划一般由商业银行于年初制定,及时跟进调整存在一定时滞,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既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接企业需求,也不利于推进直接融资和金融结构升级优化。考虑到债券融资与中长期利率高度相关,适时适度引导政策利率下行,对于增加企业的自主融资意愿大有裨益。

还需看到,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代表实体经济的融资意愿,一个代表金融体系的供给能力。数据显示,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去年4月开始,M2同比增速升至10%以上,全年M2同比增速高于社融存量。当前经济体系内货币供给并不匮乏,主要问题在于融资需求不足,而融资需求的不足,又突出地体现出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在广义货币存量和流量维持高位的情况下,数量型政策调节的难度在增加,需要尽快推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尽快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进一步发挥好利率走廊机制的调节作用。

针对社融的总量与结构的边际变化,同日,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从会议精神看,优化信贷结构就需要继续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应当看到,总量工具带来的溢出效应较强,增加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规模并不直接导致信贷规模的提升,同时货币乘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多通过定向操作而不是总量操作将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最后,支持系统重要性优质房企融资,能起到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三重作用。

总体来看,当前金融数据已出现积极向好的边际变化,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效力的提前靠前发力,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助力一季度宏观经济实现“开门红”。

(作者:胡光旗 编辑:洪晓文)

好了,关于评论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助力经济持续恢复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