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北京”“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创造“北京奇迹”

时间:2022-09-09 09:10:30来源:北京商报网

今天,财经视野小溪给大家讲讲来自北京商报网的《“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创造“北京奇迹”》。

城市减量发展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为世界展现了一座高品质绿色宜居城市。连日来,#北京的秋天从天坛的蓝天白云开始#和#北京的秋天太适合骑行了#两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微风轻轻吹,树影斑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秋风迎面吹来,来一场骑妙之旅,一起感受北京美好的秋天吧。”短短数十字的博文,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北京生态环境已实现历史性变化。专家分析指出,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与城市“减量瘦身”发展的综合支撑。

再现水清岸绿

环境污染曾经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问题,也是北京市民的揪心事烦心事。北京商报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这十年·北京”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先后制定修订11部资源环境类法规,先后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以城市总规为引领把26.1%的土地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4300多亿元。

北京再现水清岸绿。从水源地保护到黑臭水体治理再到劣V类消除,北京组合式水体治理模式,臭水不再臭,变成了生态涵养之地,成为了市休闲纳凉好去处。

昔日臭水河变身水下森林。千年古河道萧太后河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和景观提升,建成数十米宽的生态治河体验区和漕运文化展示区,成为城市副中心一道绿意盎然的风景线。

“坐落在使馆区旁的亮马河也不外乎是治理上的生动案例”,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亮马河是北京核心区的一条河,全长约10公里,河段周围居民区、商业区和使馆区。亮马河曾经长期污染严重,是北京城里的顽疾。近年来亮马河水质变化明显。经过治理,亮马河从2017年8月开始逐渐稳定在二类和三类状态,如今,避而不谈的臭水河早已成为乘船休憩的风情水岸。

据悉,北京市142条段、669公里的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835个规模以上排水口、1000余条小微水体完成整治。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水生态监测站点由66个增至166个,评价水体由48个增至148个。处于健康等级的水体占比达85.8%,2022年国考劣V类断面已全面消除。

大气治理成世界样版

在“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下,北京PM 2.5年均浓度也逐年下降,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2018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经过三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

与此同时,北京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完成1.5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近70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北京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城市。

截至2021年底,北京累计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近11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7万辆。城市绿化逐渐铺开。十年来,北京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1.9万亩,城市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6%。新增309个城市休闲公园、609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北京以‘首战之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落实空气治理,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马军评价道,“北京正是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抠’,让蓝天成为常态。”

与世界城市相比,伦敦、洛杉矶等也都曾饱受雾霾的困扰,都花费数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治理才见成效,但北京的治理速度和治理能力在短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显著的变化,创造“奇迹”。

“这个成绩极为不易。”马军直言。与洛杉矶、伦敦相比,北京是复合型污染,是涵盖整个京津冀区域2+26个城市的大范围污染,且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叠加,既有当代污染也有工业城市建设的污染。大气治理让北京更有成色,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北京,环境改善带来的是更大的经济科技动能。

如今,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不仅成为全国样板,更成为了世界样板。

“上线”协同减排最优方案

“北京环境改善背后,是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城市减量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分析指出,北京城乡(600861)建设用地规模、常住人口规模正由一直以来的“增”转为“降”。

超大城市的“瘦身”要追溯于2015年。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崔述强表示,十多年来,北京连续开展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阶段性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源头减量减排。”马军表示,北京本身也是大型工业城市,如首钢、焦化厂等化工地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北京对郊区企业尤其是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进行疏解,实现了源头治理。

在上述举措下,城市摊大饼现象在北京得到遏制。北京市的建设用地规模逐步下降,从2017年到2020年,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净减少110平方公里。不仅产业、用地减量瘦身,功能疏解也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平原新城、向生态涵养区转移。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5万人,比2014年下降15.1%,实现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目标。北京成为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关注‘减量’和‘增量’的平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洪涛直言,首店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具有明显的“增量”意义,在解决“减量”“增量”平衡时,需要更多地通过数字化转型、双碳来实现,做好“一城一策”,从而实现“精准治理”。

北京生态环境治理的下一站在哪?马军认为:“治理要结合‘双碳’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识别本地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共同污染源,找寻协同减排最优解。推进数字化智能检测,让数字化动态评价工具赋能绿色产业链、绿色金融工作。”

洪涛由建议用多元手段进行治理,抓好北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生态涵养区建设,在“限塑”领域引领全国绿色低碳绿色消费的发展,通过“反弹琵琶”,促进北京绿色流通(市场)、绿色生产的发展,挖掘绿色消费新范式。

“从长远发展来看,北京市在碳达峰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下一步需充分应用现有的减碳技术,在绿色之都的建设上进一步进行创新。”中规院院长王凯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郝彦/文 张绪旺/摄

好了,关于“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创造“北京奇迹”就介绍到这。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