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中央党校教授祁述裕:数据已成为推动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时间:2022-08-11 10:01:21来源:网络整理

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从事文化研究近40年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齐书玉出席了本次论坛。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技术对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影响比印刷技术和电信技术更深刻。例如,大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已成为提升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北京等国内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化业态带来深刻变革。如今,在北京民营文化企业100强中,数字文化企业占比超过70%。

在数字经济时代,要做好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开放数据,首先是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开放数据。应本着“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要求,尽可能实现开放共享。 “当前,我国数据开放程度有待提高。数据来自人民,最终为人民服务;开放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共享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方便和降低成本。”齐书玉说。

谈现状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化产业

新京报:在你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你见证了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的变化。您认为互联网技术给文化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戚书玉:我从1982年开始工作,当时报纸和电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通过报纸和电视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90 年代后期。 1990年代后期,北京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蓬勃发展。那个时候,每隔几天就有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诞生。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由扩展现实、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组成的数字技术矩阵,为人们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比如人工智能促进文化体验的交互性,5G连接海量文化数据资源,大数据实现文化内容的映射和可视化,物联网让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数字技术矩阵的灵活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字技术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文化领域。例如,一些公司依靠图形识别、视觉技术、3D建模、CG渲染、动作捕捉、人工智能、计算机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构建虚拟人,可广泛应用于诸多文化领域。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报告(2020)》),游戏、电竞、直播四大数字文化产业的全职和兼职员工人数广播、文学约3000万部,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传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89万人;北京市民营文化企业100强中,数字文化企业占超过 70%。

这些数字技术重塑了文化产业的生态。如优文化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影视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影视剧拍摄的市场接受度,提高了影视剧的投入产出。电视剧制作人。效率。

谈论改变

“内容为王”是不变的法则

新京报: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过去的一些文化生产岗位消失了,新的文化生产岗位层出不穷。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

戚书玉:技术进步必然改变文化生态,加速新旧文化业态更替,大大缩短文化业态的生命周期。

但是,我认为“内容为王”仍然是文化市场不变的规律。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内容和创意的支持。没有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是单调的,没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科技产品是苍白乏味的。我们看到,除了新技术的支持外,创意内容仍然是吸引消费者观看国际票房顶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文化市场应有健全的风险资本保障机制。调查显示,文化科技发展投入巨大,短期内收益与发展不成比例,需要充足的风险资本机制保障。但自 2018 年以来,风险投资公司的萎缩给许多科技公司带来了生存危机,这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科技创新环境。

新京报:您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是什么?

戚书玉:我相信虚拟空间会是未来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第三代互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近年来,在定位方式、分辨率、算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VR商业化步伐大大加快。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VR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一些公司提出了数字空间运营商的新概念。广告主可以在数字空间孵化聚焦广告,实时展示活动场景,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环境。一些博物馆现在也在创新数字空间的运营方式,让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文物背后的历史场景,了解文物的故事。这意味着重新定义一种解释和展示的方式。

此外,游戏和游戏化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游戏处于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前沿。基于游戏引擎技术,游戏可以通过超数字场景大数据分析行业现状,在超大规模、实时交互的虚拟世界中,在视觉和听觉层面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2021年中国手游用户规模将达到6.56亿。在我看来,游戏行业还远没有成为瓶颈,仍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领域。游戏化是指将游戏和娱乐方式引入主题公园、文旅项目、城市广告等,极大地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北京今年建成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谈权利

文化大数据系统要开放共享

新京报:文化数字化是当前主流。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文化大数据系统建设。您对此有何看法?

戚书玉: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大数据是需要特殊处理的海量信息资产,文化大数据就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检索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和数据。

我认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秉持数据开放共享的理念。首先,数据开放共享是大数据建设的目的。数据来自公众,最终服务于公众;数据开放的目的是保证公众可以共享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方便和降低成本。现在有些地方有这样一个便民服务的口号,叫“让人们少跑腿,让数据多跑”,政府在网上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都体现了数据的概念开放和共享。

实际上,数据开放和共享是国际惯例。世界各国都以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为基本理念。开放数据首先是开放的政府数据。为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开放政府数据运动”。目前,以推动政府数据开放为主要目标的国际组织“政府开放联盟”的成员国已从2011年成立之初的8个增长到77个。此外,还有105个地方政府.

我国大数据建设始终遵循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理念。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以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要求。近年来,中央有关文件强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北京“十四五”规划还提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建立大数据交易所,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流动和深度开发。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做好数据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数据效率,为我国数字文化发展提供支持。

新京报:文化大数据建设如何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戚书玉:数据安全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保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公共服务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应尽可能开放共享。例如,故宫博物院有180万件文物,每次展出的只有2%。对于公众来说,那些无法展示的文物馆藏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故宫非常重视文物收藏的数字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展览。

第二,政府管理部门的数据要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共享。各级政府部门持有大量数据,应当按照公开、保密的原则向社会公开,例外情况除外。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数据开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都开通了政务数据服务网络。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数据开放程度不高,便利性不强。我的博士之一。学生需要在一个部门网站上查找有关人口流动性的数据,才能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她发现,数据披露的门槛很高,需要一定的审批,个人特别是学生申请审批比较困难;审批时间很长,一年只审批一个批次。我这个博士生已经申请两年了,还没有获批。

第三,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概念也适用于商业文化数据。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尽可能实现商业文化数据的开放共享。例如,探索建立商业文化数据供应激励机制,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数据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

另外,文化大数据系统的建设,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承担更多的使命。相关部门不仅要关注文化遗产等静态数据,还要关注动态文化数据;整合国有文化单位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数据资源,特别是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网络平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此外,文化大数据建设还应拓展功能。例如,进行文化消费需求分析,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帮助政府科学决策。

国际知名统计学家和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有句名言:除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希望通过文化大数据的建设,让尊重数据、科学利用数据成为常态,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

如何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新京报:北京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北京一直在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您对此有何建议?

戚书玉:北京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有特殊文件,成绩很多,特别是在扶持企业、培育市场方面,有一些利好措施,比如实施投贷奖、政策性政策等。以租代租、发放文化消费券 促进文化消费等。但北京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建议北京在文化建设中以系统思维探索系统的文化创新发展规划,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可以进一步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产业包括九大类、43大类、146个小类。不同的文化产业有不同的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根据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进一步落实分类精准政策。

此外,北京还应优化审批制度。文化产业的特点是内容为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科技是动力,文化是核心。 7月18日,商务部、中宣部等27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扩大网络游戏审批试点。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北京市可率先探索,进一步优化文化内容企业发展环境。

北京还应率先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目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建立各方认可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评价体系必须取得新突破。

建议政府帮助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走出困境。受疫情影响,一批品牌、渠道等基础较好的文化企业、旅游企业陷入困境。我们可以考虑依托国有资本(如文化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大数据分析行业现状,帮助这类文旅企业解决困难,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是一个大城市,也应该积极采取政策留住人才。对于科技公司和文化公司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产。目前,上海、杭州和深圳的大学生落户政策比北京宽松得多。比如2022年上海的应届研究生可以不打分直接落户。北京放宽人才引进政策。

数字时代对创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理工科背景的企业家擅长研发,但不擅长市场开拓和沟通;文化企业领导和艺术家往往热衷于小圈子,对现代科技不敏感,甚至有排斥心理。这都需要相关部门搭建平台,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交流。

最后,建议北京市有关部门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研究。推进产学研高水平融合。例如,加强对第三代互联网、元界等互联网前沿领域的研究。

新京报记者赵立新

编辑张树静校对刘军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图文推荐

热点排行

精彩文章

热门推荐